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六三卷
净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点击:2189]   [手机版]
背景色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0六三卷)
   诸位同学,请看「名号品」最后一段,第四释差别所由。
 
  这段文不长,主要是要为我们解释佛的名号为什么这么多?这是什么原因?这个文不能缺少,确实我们有这个疑惑,佛都知道,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现在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如世尊昔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种种语言,种种音声,种种业,种种报,种种处,种种方便,种种根,种种信解,种种地位,而得成熟。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
 
  清凉大师说,这段文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自既由于差别名言等而得成就」。佛也是跟我们一样,由凡夫修行成就的,在修学过程当中,没有离开这些差别名言。现在成佛了,「今还仿古,以差别熟他」,仿古就是效法古佛,古佛也是这样的,以种种差别来教化众生。因为众生根性差别不相同,没有办法用一个办法来教众生,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昔菩萨时,随机调物」,这就是过去没有成佛之前,他在作菩萨的时候,也教化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机,用种种方便来帮助众生,这个「物」就是指众生。「今时出世,称本立名」,现在始成正觉,他既然成正觉了,这个名号,名号称本立名;以前作菩萨的时候用什么名号,现在就用这个做名号。他这里举一个例子,「如昔教众生令空妄境」,把妄境要空掉,「今成正觉,为立超境界名」,这是我们在前面读过的「超境界」,过去教众生,现在用这个做名号。「他皆仿此」,其他就是其他种种名号,跟这个意思一样。「故而得成熟之言,通自他也」,所以名号通自通他,通自是自己从这儿成就的,通他是用这个来教化众生,给众生启示,知道在现阶段要用什么做修学的纲领,这个不相同。
 
  以我们的学院来说,学院现在还没有正式上课。今天我听通师告诉我,我们的工程大概再有三个星期可以完成,应当在一个月之后,我们可以正式上课了。正式上课,我们在现前这个阶段,什么课程最重要?不是大经大论,大经大论不是我们的境界,最重要的是道德的修养。德育课程,以前大家学过《弟子规》,学得怎么样?学得不及格。为什么?没兑现。学是学了,大家都会念都会背,没做到。我们希望大家统统能够做到,这个要好好的教,这是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学问。然后这个课程,要从扎根上下手。扎根的教育是戒德的教育,是因果的教育。你们想想我们开什么课程好?你们想来告诉我。德行、因果是根本,不在这上面下功夫,你所学的是佛学,不是学佛。要搞佛学太多了,甚至于现在很多大学里面都开这些课程,佛学!学得再好,经论懂得再多,背得再熟,与生死分上不相干。你的烦恼习气不能断,你不能开悟,你不能证果,有什么用?
 
  孔老夫子教学,你不要看那是在二千五百年前,现在一般人讲,那个时候没有科学。夫子教学的次第就是科学,他第一门是德行,第二门言语,很重要!言语是会说话、会听话,先要学着会听,然后学着会说。在我们这个年代,确确实实许许多多人不会说话,不会听话,听怎么?把意思听错了。说出来之后,让别人听到,也把你的意思曲解了。孔老夫子对于这桩事情很重视,他把它列在课程的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才学政事,政事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广。政事是什么?怎么样过日子,生活!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办事,怎么样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真实的学问,经史教学的目的在此地。然后「学有余力」,你这些都学会了,你还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学、艺术,文艺,学写文章,诗词歌赋,今天讲文艺,放在最后;文艺是陶冶情趣的,丰富你的精神生活。你们想想看,孔夫子懂不懂科学?没有科学这个名词,哪一样不符合科学!
 
  不符合科学,中国的几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实在讲,外国人没有到中国去看看。但是现在中国人也可怜,外国人来看的时候讲不出来。不要说别的,但说我们佛门,我们佛门在中国许许多多千百年的道场,人家很喜欢来参观。就没有人能够把这些道场一样一样讲清楚,这是文化,这是艺术,这是教学!如果有人能讲解,外国人来观光旅游,那个印象就不一样了,才知道这个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寺院的建筑,这许许多多的殿堂,里面供奉着诸佛菩萨,种种庄严的陈设是什么意思?人家看到琳琅满目,不知道什么意思。一进山门看到天王殿,天王殿有什么意思?看到许多人在那里烧香膜拜,外国人来看的时候,「这是中国文化」,什么文化?迷信,多神教,什么都拜。这就造成误会!有没有人能够把四大天王讲清楚,什么意思?为什么把他供奉在这里?大雄宝殿是什么意思?观音殿、地藏殿是什么意思?还有文殊殿、普贤殿是什么意思?还有许多堂口,很遗憾,没有人讲解。这些都是属于机会教育,我们当面错过,这多可惜。
 
  我们看这段经文,『如世尊昔为菩萨时』,此地讲的世尊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过去为菩萨时,我们前面读过,这是历史的一部分,大威光太子;以后他学佛了,叫大威光菩萨,这就是毗卢遮那佛未成佛之前,在人道修行的时候。他学习还不是通过『种种谈论,种种语言,种种音声』,这个世间众生耳根最利,总是以音声为教体,这属于言教。自己这样接受的,自己也是这样讲解给别人听的。
 
  『种种业,种种报』,这是讲示现,虽然法身菩萨有能力为一切众生现不同的身,就如同经上说的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为什么能够现种种身?业报。过去生中曾经造「种种业」,受「种种报」,那个时候没有觉悟之前,业报不自由。在六道三途舍身受生,自己做不了主,业力做主,业缘做主,牵着你走。但是开悟之后,这个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行了,业报可以自己做主,随类现身,自己做得了主。为什么能够随类现身?就是过去生中有这个业,有这个业报。
 
  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种子习气无量无边,我们要问,成了佛之后,阿赖耶里头这些种子在不在?在!不是不在。在,怎么能成佛?在,成佛了,阿赖耶种子自己不能够自在的现行,完全是以智慧做主宰。我在前面说的时候,跟大家做过比喻,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大圆镜智,它是主人,阿赖耶识是它家的佣人,主仆没有离开。但是迷了之后,就颠倒了,它家的佣人做主人,什么都得听它的,主人也听它的,颠倒了,这叫迷。一觉悟就回正,归正,仆人听主人的,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什么?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正等正觉的时候就做主了,法身菩萨就做主了,正等正觉。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完全听话,不敢胡作妄为,所以它起作用,起的作用是随类现身。
 
  『种种处,种种方便,种种根』。「处」这个意思很广,像经上讲无量无边的世界,那是「种种处」。大世界里头还有小世界,大千世界里头还有中千、小千,还有我们一般讲的单位世界。早年我们都以为太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黄念祖老居士跟我们讲的,他说不是,银河系才是单位世界,这把三千大千世界就扩大太多太多了。原本我们以为一个银河系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不是的,黄念祖老居士讲的有道理,我对他很尊重,言之成理。如果说是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的话,银河系的中心是佛经上讲的须弥山,银河系的中心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里面称之为黄极。我们地球中心是北极,我们现在在南半球,南极,南北极。银河旋转的中心,这是须弥山。这样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这个娑婆世界有多少个银河系?我们就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亿!十亿个银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化区,「种种处」。这样的大千世界,无量无边,无数无尽,前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
 
  「种种方便」,方便是方法。佛跟法身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现在人称为艺术,教学的艺术;在佛经里面称之为善巧方便,方法巧妙,能令人很容易体会,很容易契入。「种种根」,清凉大师注解得很好,自己的根,众生的根性,两方面都说到了,好!为什么?在菩萨道的时候,教学相长,老师教学生,学生也资助老师提升境界。菩萨不教学决定不能够圆满菩提,为什么?教学,在教学当中学习进步才快。你要不教学,你一个人学习,真的是孤陋寡闻,许许多多的理事自己想象不到!你教学遇到了,学生一提问题问到,这个问题从前没想到,这一问这才想到,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智慧为他解答。真的教学相长,成就圆满的后得智。
 
  种种根、『种种信解』,都讲双方面的。『种种地位』,这个地位,就是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个菩萨阶位。『而得成熟』,成熟是功德圆满,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简略介绍一下,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别?每一尊佛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一面学一面教,教帮助自己学习,学习帮助自己教化,教学相长,这样成就的。自己是这么成就的,现在怎样教众生?也把自己过去这些经验、这些方法教给众生。所以『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这是说明差别所由。这品经经文到这个地方就结束了,实在讲我们看整个经文,它没有结论,这什么原因?经来未足,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这一品经,后面缺了,没有了,非常明显这边缺了。
 
  我们看李长者他老人家的开示,《合论》里面所讲的。「此如来名号品,非但论名号遍周」,这里头讨论的是佛的名号周遍。「但是如来身口意业,总皆遍周」,名号周遍法界虚空界,长者说得非常好,如来身周遍法界,口周遍法界,意周遍法界。身是法界身,法身佛,语意怎么不周法界?下面说「文殊师利菩萨略而都举」,虽然是略说,但是意思是圆满的。「如前文中云」,像前面文里面所说,「诸佛子,如来于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等,如经广明」。这里头很重要的一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就是如来于娑婆世界诸四天下。如果说四天下,一个四天下就是单位世界,就像我们这个银河系。这个大千世界里面,一共有十亿个银河系,诸四天下了。如来在什么地方都现身,不是单单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所以他不能会通,没有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以为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人,这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悉达多王子。你要真正明了,真正通达,释迦牟尼佛自古至今无处不在,我们肉眼凡夫有眼不见,有耳不闻,那你就没法子了。
 
  释迦牟尼名号代表是什么?仁慈清净,我这样讲大家好懂,你们想想看,仁慈清净是不是周遍法界?仁慈清净周遍法界,就是释迦牟尼佛周遍法界。周遍法界怎么不现身?现身,现太多身,你没见到。所有一切的色相,我们六根能接触到的,你能说他不是释迦牟尼佛吗?他不是毗卢遮那佛吗?这一句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于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不一样,无量无边。前面「华藏世界品」里面说得很清楚。如经广明,「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
 
  「即明此品总答如来身语意业一切遍周」,这是前面菩萨意念里头有这个疑问,云何是如来身?云何是如来口?云何是如来意?「名号品」答复这些问题,在这一会答了。这一品「名号品」答身周遍,下面一品「四谛品」答语周遍,「光明觉品」答意周遍,如来身语意业一切遍周。「从此品文殊师利举佛果海身语等一切遍周」,这是在这一品里面,文殊菩萨举出来的最重要的就是下面的开示,「令大众自信己身」,自己的身,「同佛三业」。如来身语意周遍法界,我们的身语意周不周遍法界?这个地方「同佛三业,入如来性海,等如来智」,这个了不起,大乘佛法里面讲信心,这个叫真正信佛。你在这个地方生不起信心,菩提道上你怎么能够进去?你没法子入门,一定要知道生佛不二,众生即佛,佛即众生。
 
  中峰大师在《三时系念》开示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这个话讲得多明白!但是问题是这个话你懂不懂?你能听得懂吗?果然听懂了,你为什么会懂?你一定明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理论的依据。阿弥陀佛是心现识变的,我们这个身也是心现识变的,极乐世界心现识变的,我们这个地球也是心现识变的,相不一样,性相同,能现能变的性没有两样。然后你再深一层去观察,能变能现的性是一样,所变所现的相,怎么会不一样?你要想不通,你想想古来祖师大德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去想这个比喻,慢慢的你就想通了,你就想明白了。
 
  相不一样,那是缘不相同;性一样,因相同。因跟缘两个相比,因真,缘虚妄。从这里细心去体会,然后记住大乘教里头常常讲,「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这是事实。一真一切真,觉,一觉一切觉;一妄一切妄,是迷,一迷一切迷。一迷什么?迷了心性,虚空法界十界庄严统统迷了,如果一觉,一觉就一切都觉了,这一觉,众生成佛了。一觉最低的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法身菩萨,分证即佛,他真的觉了。在中国唐朝,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就是一觉一切觉。如果你很冷静、很细心的观察,不只是宗门,教下也不例外。
 
  净宗法门,祖师大德不是凡人。历史上有传说,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净土宗的;宝志公是观音菩萨再来的,他们大概都是属于同时代。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天台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再来的,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近代,大家晓得的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讲应化,身分暴露了。要知道还有许许多多身分没有暴露的,他们现什么身分,我们也不知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统统示现。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像《华严》五十三参所讲的,什么样的身分都有。如果没有这么多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这世界还得了吗?早就毁灭了。众生邪知邪见,邪说邪行,这个世界还没有毁灭,还能存在,靠什么?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掺杂在其中,哪个行业里头都有。
 
  实实在在讲,众生跟佛没有差别,差别就是觉迷;佛菩萨觉而不迷,众生迷而不觉,差别在此地。但是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也装糊涂,你要不冷静、不细心,你看不出来,你看他跟普通凡夫没两样,好象也没什么本事。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谊看到的人很多,你们看到那也是个普通和尚,只晓得这个和尚有道行,这个和尚有学问、有修持,其他的你不知道。他在那里示现,他在那里给我们做榜样,他出现在近代,我们就要特别留意,为什么?是给近代做榜样的。过去我们晓得的这些很多应化的诸佛菩萨,距离我们很远,在那一个时代做榜样的,印光大师在近代。所以我对于他老人家讲的,道场不要大,共修的人不要多,不要超过二十个人,我很重视。你仔细冷静观察和今天世界的局势来看,非常有道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李长者的《合论》。前面我们读到很重要的一句,「令大众自信己身,同佛三业,入如来性海,等如来智」,等是等同,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这样子的,现在问题就在信心。希望这个地方带动我们发真诚求法的心、成佛的心,发这个心。下面说「发迹进修,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十一地就是等觉,「直至如来出现品,是其一终因果」,这一终因果就是差别因果、平等因果。这人他怎么发心的?怎么会发这个心,求无上菩提?发心的真正原因,就是读了《华严经》之后,真正相信自己跟佛的身语意没有两样,为什么他能成佛,我不能成佛?他能成佛,是身语意三业清净了;我们不能成佛,我们的身语意不清净。他们身语意三业,我们讲的纯净纯善,我们的三业不净不善,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个之外没有别的。我们怎样把不净不善离开,恢复到纯净纯善,不就成佛了吗?这个就要修行了。
 
  发迹进修,在这一大分里面,现在我们讲这个大单元,第二大单元里面,跟我们说十住。现在我们还没有到十住,现在是十信,十信是发迹进修。学《华严》学到这个地方,应当要发心,要认真干,很有指望。如果真的干,这一部《华严经》学习圆满,就成佛了。随着境界提升,我现在学十信,就是十信位菩萨;十信心满,我学十住,就是十住菩萨,学十行就是十行菩萨,一直到十地,十一地,菩萨这个阶段就圆满了。直到「如来出现品」,自己也成了如来,自己也出现了。一终因果,从初发心到证无上菩提。
 
  「此名号品」,这跟你介绍了。「是始初入信」,从这个地方入信,信位,初信位。「名号遍周,即一切名,总是自佛之果」,如来名号是果上的名号,谁的果?自己的果,不是别人的果。开头给你讲这么多名字。我在讲经的时候,过去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很多次,因为很多人说,佛的名号很多,特别在中国习俗,过农历年的时候,许许多多的道场拜万佛忏。万佛忏是《万佛名经》,这一部经里面,佛是专门给我们介绍诸佛的名号,总共讲了有一万二千多个名号。佛教里头,佛怎么这么多!佛名号是性德,自性真的是万德万能,菩萨的名号是修德;现在佛的名号你知道了,你没成佛,你没得道,要修,菩萨名号是修德,佛的名号是性德。所以这个地方说得好,名号遍周,即一切名,总是自佛之果,不是别佛,是你自己本来是佛,现在你迷了,叫做众生。「出现品,是己身自修行行满之果」,这一句很重要。第三十七品(我们这个地方是第七品,第三十七品是出现品)「出现品」是己身自修行行满之果,你通过了十住、十行、十回向,一直到十一地圆满了。
 
  我们再继续看他底下的文,「是故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如来放光。「使令问佛出现果法」,叫文殊菩萨起来发问,佛放光,文殊菩萨就知道了。文殊菩萨代我们问,我们问不出来,问佛出现的果法。「放口中光,灌普贤口,使令说佛果德」,你看看这多有味道?佛自己不说,让文殊菩萨问,让普贤菩萨来解答。后面这一句,问答的是什么?「始明自行因果彻故」。佛自己不说,让文殊普贤来问答,我们听他们两个人讲讲,这恍然大悟,自己修行证果。「明文殊普贤理智妙行,此齐体也」,文殊的智,普贤的行,文殊理智,普贤妙行,体就是自性,不离自性,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品,「法界品」,第三十九品,「虽在其后,为文字相排,似有前后,总是前后相通彻法故,总是一圆满法故」,这个说得好,我们不能不知道。说话、文字,它没有办法完全合在一起,它排列有先后,实际上有没有先后?实际上没有,这个道理要懂。这一部《华严经》三十九品有先后,事实上,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在你起心动念,在你言语动作里,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哪来的次第!所以经上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次第,圆融是没次第。给你讲解说,那是有次第,实际上没有次第。所以他这两句话说得好,总是前后相通彻法故,总是一圆满法故,我们要记住,前后相通彻法、一圆满法,这两句话很重要。
 
  后面又说「如法界品」,法界品是第三十九品,「是此一部经之大体,为一切凡圣之本源」。法界品的内容是什么?是如来教善财跟五十三位善知识,把融通圆满的《华严》大法表演出来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平常教学当中,常常提醒我们、嘱咐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入法界品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具体落实。五十三参也有先后,这是给你解说,文字有先后,实际上没有先后。你要果然明白了,你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就是五十三参,天天如是。问题在哪里?不会!如果要会的话,哪有不成佛的。
 
  所以成佛要多少时间?一觉悟、一回头,凡夫就成佛了。难在哪里?难在不觉。为什么不觉?你的烦恼习气不肯放下,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就这么回事情。事实真相果然搞清楚,事实真相是什么?《般若经》上讲得最清楚,释迦牟尼佛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要知道!最长的时间。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到最后总结就是《般若心经》。《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二百六十个字。这二百六十个字再把它总结,总结成一句话,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有什么妄想分别执着!
 
  你要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妄想分别执着自然放下了。连你的妄想分别执着也是无所有,也是毕竟空,也是不可得。你不要以为你会有所得,错了,完全错了。所以一切众生在这个世间受业报,过去造一点善业,你享一点福报,造的不善业,你享一点苦报。你看看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苦乐间杂,有时候乐,有时候很苦,那是什么?你造的业因是苦乐因杂,报也杂。苦多乐少,是你造的不善的因多,善的因少,就这么回事情。天人福大,乐多苦少,那是什么原因?他过去生中造的善多恶少,他的果报,乐多苦少,就这么回事情。总而言之,毕竟空,不可得。
 
  你果然入这个境界,你就一切放下了,你就过佛华严的生活,佛华严的生活是法身菩萨的生活,我们讲法身菩萨的境界。这个境界没有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本来无碍,碍在哪里?碍在你的分别执着。一有妄想分别执着,障碍就起来了。离妄想分别执着,你们去想想,哪里有障碍?无障碍这是得大自在、大圆满,这个时候你才真正体会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名号周遍、身体周遍、法身周遍、语业周遍、意业周遍,跟毗卢遮那没有两样。到那个时候,毗卢遮那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毗卢遮那,就跟中峰禅师在《系念》里面所说的「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在《华严》里面,「遮那即我心,我心即遮那」,这句话确实很重要。「法界品是这一部经的大体,是一切凡圣的本源」,这两句话讲得好。
 
  再接着往下面看,「前初会信佛果,即以如来并普贤为首,即明已成佛果,及已行之果,生信」,这一段是初会的大意。初会有十一卷经,有六品,不容易,一句话把它总结了。再看「今以自己入信修行门」,佛法学了,这样学法真的管用,完全要会归自己,不会归自己,你念了是佛所说的,与自己毫不相关。长者《合论》是一部很了不起的《华严》的注解,处处会归自己。「今」就是我们现在念的「名号品」,你自己入信修行门。「即以文殊师利,及如来名号,并四谛法门,为所信之因果,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故」,四谛法门是底下一品,所信因果,依这个地方生起的。
 
  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故,我们学习不能离开名言,名言就是经文,不能够执着名言,你执着就错了,为什么?要破分别执着,又不能够离分别执着,这是大乘佛法学习的微妙法门,这叫妙慧法门。不即不离,不即,绝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不离,我要用它,我不是不用它。并不是讲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好了,那就不要听经了,也不要学了,那你就完全错了,意思错了。有言说、有名字、有心缘,统统有!有不是不离,心里头不要执着,这个重要!开你的智慧,你真正得受用。
 
  一执着就迷了,迷在言说里头,迷在名相里头,迷在心缘,心缘是胡思乱想,你心里想,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我常说佛经没有意思,你不要去想,它能够帮助你觉悟,悟了的时候,这里头意思不可思议;没有悟的时候,你怎么去想,统统想错了,你把它意思想错了。我们今天如何能体会如来真实义?实在讲没有法子。李老师传给我这个办法,我得利益,他传给我,我也传给你们,我不吝法,「至诚感通」。我们凭什么能够通佛的意思?就是与性德相应,没有别的办法。用诚、用感,求感应,用什么感?诚。真诚到极处,自然就感通。
 
  所以修学,我们是凡夫,凡夫修学的关键就是真心。但是真心,你一定要晓得,我学佛用真心,待人接物就虚情假意,你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记住佛经上「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绝对不是说你一半用真,一半用妄,这个你不可能,你没有这个本事。到什么时候有这个本事?到法身菩萨。法身菩萨也许有这个本事,凡夫决定没有这个本事。我们今天是一真一切真,真心待人,人家是以欺诳对我,我们肯定要吃亏。吃亏不怕,为什么不怕?你想《般若经》上这几句话,我给你讲这句话「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吃什么亏?无亏可吃,无当可上!你要斤斤计较,妄想分别执着,那真的吃亏了,真的上当了。由此可知,吃亏上当是从你心想生的。没有亏、没有当上的时候,那是什么?你没有这个想。这不是证明佛在经上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哪有错!
 
  世出世间法里头,我们修出世间法,还没出得去,许许多多的障碍,误会、毁谤,甚至于种种陷害,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怎么个看法?《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烟消云散,海阔天空,什么阴影都没有了,这是般若智慧,这是觉。所以迷就有障碍,觉没有障碍。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弘法利生、修行证果有没有障碍?魔障很多,八相成道里头有降魔。他用什么方法降魔?定慧。实际上他那是表演给我们看的,确实没有障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来的障碍!我们的障碍都出在什么?都出在着了相。你着相,你分别相,障碍就起来了;离一切相,障碍就没有了。由此可知,障碍之生起,是生在自己分别执着;障碍的化解,是自己不分别、不执着。「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古人的话很有道理。
 
  下面长者设了一个问答,我们看看,「问曰,何故如来不自说其教,何用放光,令菩萨说」。这是刚才我们看到的,佛放眉间光,叫文殊菩萨问,佛放口中光,叫普贤菩萨解释,为什么如来自己不说?我们先讲从前老师给我说的,然后我们再看李长者的,老师教给我的跟李长者讲的不一样。老师跟我讲,如来是代表本体、代表自性。自性没有言语、没有说法,完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代表性体,体不说话。菩萨,菩萨是从体起用,起用的时候就可以说了,体本身没有言说的,老师这个说法也很有道理。从体起用,有相、有说。性体没有相,法性理体没有形相,我们六根都缘不到,不要说眼耳鼻舌身缘不到,我们的意识也缘不到,因为它没有相。但是它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它现相,所以相是唯心所现。心性没有相,如来是代表心性的;菩萨是代表现相,它现了相,相就可以演,可以表演、可以说,就能演说。这个说法好。
 
  我们再看长者他所讲的,「如来意令当位菩萨,说当位法门,令修学者,知分剂易解故」,这个讲法也非常好。佛为什么不说,让菩萨讲?你现在是十信位,信,要高度智慧,没有高度智慧,信心生不起来。十信位是文殊、普贤,让他们来启发你的信心,不是这样的大菩萨,你的信心生不起来,让他们来讲,你容易学习。下面说「文殊常与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作信心之因,成妙慧之本母」,文殊、普贤都是古佛再来的,久远劫就已经成佛了,帮助众生启发信心。文殊一般人常讲是七佛之师,在这个地方看,不止七佛;要晓得七是表法的,七代表圆满,一切诸佛之师,一切众生启蒙的老师。智慧启蒙,成就你的妙慧。「普贤菩萨常与一切诸佛众生作修行之因」,你看看这两位菩萨,一个是作信心之因,一个是修行之因,所以启蒙要这两位菩萨来。
 
  这两位菩萨在开始修行的时候看到他,到最后圆满的时候看到他,说明信心跟修行彻始彻终,开头看到这两个人,到最后还是这两个人。「以此二人,成就菩提无作智果大悲之海」,这两个人在一乘法里头,这不是大乘法,这是一佛乘,就是直接教导你成佛的法门。毗卢遮那直接教我们成佛,证无上佛果,文殊、普贤这两个是助教,是毗卢遮那得力的助手,所以这两个人是成就菩提无作智果大悲之海。这是圆顿到极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才到圆满。「令二人自相对问,如来出现品,明是修行者因果始终圆满,前后因果,性果,智果,行果,相彻一体故」。长者这一段开示文并不长,把这一大分的教义提纲挈领的告诉我们,这有很大的好处,什么好处?引发你学《华严》。《华严》那么长,你还没有看完,不知道什么意思。简简单单说,这么好的东西非学不可,大幅度把你学习的兴趣提起来了。
 
  《华严》跟净土通的,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前清彭际清居士说,《华严》就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讲得好。彭际清要是没有入这个境界,这个话说不出来,能说出这个话,他契入了。小本《阿弥陀经》是小《华严》,《无量寿经》是中《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华严》。如果你说它作《无量寿经》,行,这是大《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小《无量寿经》。都看成《阿弥陀经》也可以,《华严》是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中《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一而三,三而一。文字有广略不同,就是多少不同,义理没有一丝毫差别。小本《弥陀经》你不要看很短,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义理完全相等,都是圆满的,没有一丝毫欠缺。
 
  所以这个地方讲得很好。「如来出现品」是这一会(第二会)最后的一品经,第三十七品,说明修行因果始终圆满,前后因果,性果,智果,行果,相彻一体;圆融,没有先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下面说「明从此品」,第七品,这一品是第七品,「至出现品」,出现品是三十七品。「文殊普贤二行因果」,文殊,诸位要知道,他前面也说得很清楚,文殊是给诸佛众生作信心之因,这个信心是理智。文殊是主理智,普贤是主妙行,所以普贤作修行之因。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一个信,一个修,不能离开。信是文殊,修是普贤,离开信修,那你就退转,你就堕落了。信帮助修,修帮助信,这两个相辅相成,一直到如来果地。所以文殊、普贤二行因果。
 
  「信心者,修行位满,体用彻故,令后学者易解故,如有两品经,如来自说,前已述讫,明是佛果二愚,至佛方明」。如来名号品就介绍到这个地方。长者这一段开示非常之好,我们有《华严合论》,道霈禅师在《纂要》里头是节录的,不是全文。如果诸位有时间喜欢研究,你就读全文,读《疏钞》的全文,读《合论》的全文。我们讲解用简单的本子、节要的本子,自己要真正学的话,一定要读全文。这个方法,过去方东美先生教给我,要这样学法,李炳南老居士也是这样教我。讲,因为有时间的限制,不能不观机,你还要知道听众的程度,他能够听懂多少。所以深经要浅讲,长经要短讲,他才会有兴趣。道霈禅师大概就是采取这种方式,长经短说,短经长说,《疏钞》、《合论》太长了,他把它节录起来,短说,抓住这个纲领,初学的人能得受用。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是「名号品」讲圆满了。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六四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六二卷

 弟子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发现念了无量无边的佛...佛可千百亿化身,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塔是否可以放在转轮盘,让佛塔顺时钟转动,这样是否..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总目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3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4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5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6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7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8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9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0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1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2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