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三九卷
净空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点击:2039]   [手机版]
背景色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三九卷)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净」,长行第二句:
 
  【增长广大功德云遍法界故。】
 
 
  清凉大师在解释里面给我们说,「智导慈云,大弥法界」。十句都是说明亲近善友。中国古时候谚语常讲,大概一般凡夫志性不定,上根少,下愚也少,中等根性的人最多,正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换句话说,中等根性的人,非常容易受外面环境的影响。环境里面特别重要的是人事环境,他亲近好人,他自然就是贤人君子;他亲近恶人,他自然就会造恶,带给社会许许多多的祸害,必然的道理。佛在此地教导我们,亲近善友、亲近善人,这是世出世间道学成败的枢纽,是不能够不知道的。所以在前面第一句里面讲到,「亲近一切善知识同善根故」。
 
  接着这一句,『增长广大功德云』。什么是功德?智慧是功德,世出世间无量无边的功德都是从智慧生的,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从慈悲心生的,慈悲又是从真实智慧里头生的。没有真实智慧,怎么能发大慈悲心?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为什么那样的重视智慧。戒定慧三学,是以慧为目标。戒是手段,定还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戒律是手段的手段。没有戒,人不守法、不守规矩,诸位想想,他那个心怎么能定?要达到心定,也就是心地的清净平等,从哪里学?从守法、守规矩,这就是持戒,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才能够得清净心、平等心,心安理得。这个样子,他才生智慧。诸位一定要知道,智慧不是来自外面的,外面只不过是个缘而已,真正的因是清净平等心,清净到极处,心地一丝毫杂染都没有,这个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是把心地里面的杂染除掉,持戒有功。
 
  佛在《十善业道经》上教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毫分是很少很少,极少不善不净夹杂,我们的智慧就不开。学佛的同学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所求的没有别的,求开智慧。智慧的障碍,就是清净心里头夹杂着不净、夹杂着不善,就这么个道理。你把这些夹杂完全除掉,你的心地纯净纯善,自自然然生智慧。眼见色生智慧,耳闻声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不是智慧,就是惠能大师讲的「常生智慧」。智慧生起来,智慧起用,一定是慈悲心,大慈大悲。所以我们常讲,世间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我们的说法都从果上说,仁慈博爱的因是真实智慧。所有宗教教化众生的目的,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也是果报,因是破迷开悟。诸位想想,要想离苦得乐,就得要破迷开悟;要达到破迷开悟,一定在教学。在宗教仪式里面破迷开悟的,有没有?有,那是极少数,真正是根熟的众生。不是一般人,一般人是不可能的,一般人要靠教学,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
 
  我们净宗学院设立在此地,我们佛学讲座的法会,我们一年办四次,春夏秋冬,每一季办一次、一会,一年四会,一会七十天,十个七。希望我们这种会,长年不断的办下去。讲经的法师,无需要特殊的训练,我们完全遵从老祖宗的方法。我们的老祖宗是谁?阿难尊者。世尊讲经说法,阿难尊者复讲。所以佛法从阿难开始,一直传流下来到清末民初,讲经法师出身都是从复讲,在佛门里面叫「讲小座」,从讲小座里面选拔训练成就的。现在佛学院很多,用的是新的一般教学方法,我们的学院依旧遵从祖师大德的传统,我们用传统教学的方法。所以,每一会来参加的同修,因为我们场地不大,被环境限制,实际上这是好事情,人太多就杂,很难收到效果。我们这边将来一直办下去,我们的名额每一届限定四十八个人。如果这一届报名的人多,我们收四十八位,其余的可以到下一届去,下一届是三个月以后,一年有四届,春夏秋冬,我们用节气来做法会的名称。这一届是二零零二年冬季,这是第一会,下面一届是春天,澳洲跟北半球季节是颠倒的,我们要以此地的季节来说。九月、十月、十一月,这是春天。二零零二年春季,我们是冬季开始,冬季之后是春季,十二月、二零零三年一月、二月,这是夏季,二零零三年夏季。我们这样子作法,一年四会。
 
  真正发心学讲经的,你就好好的听,听了以后复讲。你肯发心复讲,我们会全心全力协助你、成就你。到底下一会,就是下一届,可能我们的教室还没有完成,我们的教室听说要年底才能建好。到第三届、第三会,我们就可以分班来教学,我们有十个教室。真正发心的同学们,无论在家、出家,我们这里有十个教室来练。学成之后,诸位要是有缘,你就到有缘的地方去教学,弘法利生。要在讲台上千锤百炼,希望大家真正发心。我们今天对自己很了解、很清楚,我们并不是上根利智,我们是中等根性的人。中等根性的人在一生当中要能学成,最好是效法古大德,一生专攻一部经,至少这一部经要讲一百遍、二百遍,然后我还有余力,我可以再学一部经,这样子好,你会有成就,你心清净,你心定了。你学多,你学杂了,你的心永远是漂浮不定,你的成就当然就难,你不开智慧,这个很苦!心清净、心定,这才开智慧,我们以这个为目标;这跟世间求学目标、方式、方法,迥然不同。现在这个时代,跟过去不一样,科学技术发达,传播资讯便捷。今天在全世界,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要专科、顶尖,才能受到社会大众欢迎,这正是古大德教导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一门就是专科,长时熏修自己才能有高深的造诣。所以不求多,我们要求专精,在这里面开智慧,在这里面生起大慈悲心。
 
  心量要大,众生无边誓愿度。清凉大师讲,这个「大」是弥法界。我们不但是要帮助眼前这些众生,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个地区,帮助这个世界,还要发大心,要帮助遍法界虚空界,像《华严经》上讲的,世界海微尘数剎土,这剎土里头的一切众生,要发这样的大心。你讲《十善业道经》,你就是十善菩萨。你讲《地藏经》,你就是地藏菩萨。你讲《弥陀经》,你就是弥陀菩萨。往年清凉大师一生专讲《华严经》,大家称他华严菩萨,这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我们自己能够在无量法门里头,代表一个法门,你成功了。你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求生佛国,必定得生。自己一生在一部经上学,在一部经上修,务必要把你所学的这部经,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百分之百的落实,把它做到。经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这个经、就是这个法门,你就成功了。心量不能不大,心量不大,不开智慧;心量小是障碍、是染污、是不善。心量要大!大到无穷大,没有界限。再看下面第三句:
 
  【净修广大诸胜解故。】
 
  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法门胜解,皆已净治,约位地前」。约位,位是地位,他是什么地位?地前;地是十地,十地之前,我们晓得是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由此可知,这三个位次上,专门在学解。解得不深、解得不透,怎么能行?由此可知,什么地位是真正修行?登地。十地菩萨那真的是行,三贤位是求解。清凉大师判这部大经,你看看它的架势,信、解、行、证。我们今天是在什么地位?一定要清楚,我们在「信」,我们还没有到「解」,这个修学不能躐等。「信」好比是小学,「解」是中学,「行」是大学,「证」是研究所,这是天然的秩序,没有人能够破坏的。也许你说,这个世间还有一些天才,他可以不要读小学、中学,他就直接念大学、念研究所,十一、二岁他就念博士班,天才!对,没错!我们肉眼凡夫只看到这一世,他的前世呢?再前世呢?你如果有前后眼,我们讲如果你有天眼通,看到他的过去生中,他还是从信解行证,还是这么进来的。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这种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就知道,我们过去生中虽然有修学,成绩并不是很殊胜,依旧停留在第一个阶段,「信」这个阶段,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要认真问问你,你对佛法信了没有?「我信了,我很信佛」。没错,你说你很信,佛讲的不杀生,你做到没有?蚂蚁来骚扰你,你会不会把它杀掉?蚊虫来咬你,你会不会一巴掌把它打死?那你就不信了嘛!试问问,你还有没有损人利己这个念头?你要讲真话。你还有损人利己这个念头,你的盗心还在;虽然「我不偷盗」,但是念头没断。你跟人家往来的时候,你的言语诚不诚实?你还会不会欺骗别人?你还会不会隐瞒自己?所以,一条一条去追究,说老实话,不信!信佛,谈何容易?你为什么不信?因为你没有真智慧,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为什么别人能信能行?他了解、他知道,随顺佛陀教诲对自己有真正的好处,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对自己实实在在不利。他知道,所以他才肯干。
 
  我们自己要认真去思惟、反省检讨,确定自己在什么地位上。这四个阶段,你是在哪个阶段?不要别人说,别人说的不准,自己反省,那非常准确,然后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修学。古德教人、教初学,十信位,「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到信心圆满,信心增长,就入了解门。解门,这是广学多闻。像五十三参教导我们的,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中,成就圆满的信心,十信心满,毕业了,入初住。入初住,这就是参学,这一条讲的「法门胜解」。从初住到十回向,三十个位次,求解,所以在《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这个时候才真正叫广学多闻。广学多闻的目的,是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诸位要晓得,第一个阶段信心圆满是根本智成就,广学多闻是后得智圆满,五十三参成就后得智,无所不知。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学习,成就自己真实的智慧,成就自己真实的功德。菩萨跟凡夫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这一定要清楚。凡夫的心是迷邪染,佛菩萨的心是觉正净,这不能不晓得。觉就不迷,觉一定正、一定净,净一定正、一定觉;觉正净这三个字,一个得到,其余两个必定同时得到。所以我们要想,我们有没有觉?学习禅宗的,学习性宗的、学习般若的,他走的是觉门。到底觉了没有?那可以看看,他是不是有正知正见?是不是有清净心?如果心地真正清净,一尘不染,他觉了。如果心地不清净,还有污染,他没有觉。他还有分别、他还有执着,这个没有觉悟。我们学净宗,修清净心的,我们的心到底有没有清净?那就看我们有没有觉?有没有正、有没有正知正见?如果我们还是有邪知邪见,没觉悟!什么是邪知邪见?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这是迷,这是不觉,你哪里来的清净心?学教的人,走正门,学教的人随顺经典教诲,正知正见。如果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还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是邪知邪见。你要是不觉,染而不净,怎么能大开圆解?
 
  我常常告诉同学们,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要真的反省、真的去检讨。想想我今天一天,我的思想、我的见解、我的言语行为,跟我所学的经教,对照一下,哪几句我今天做到?哪几句我今天违背?你在这个地方才能够有长进,才会有进步。你要真干!不能够自欺欺人,要真干,要实干!这个样子,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善财童子,这真是好榜样,不断的向上提升,从初住提升到二住,他参访吉祥云是初住,参访海云是二住,到最后参访弥勒、参访普贤,达到究竟圆满,一生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为什么能够圆满?没有别的,真做功夫,时时刻刻在反省。
 
  古德教我们:静坐一个人,没有跟别人接触的时候,常思己过。我这个时间没有浪费,常常想自己的过失。怎么想法?跟经典对比,就显示出来了。像我们脸上骯脏,照照镜子就看出来了。经典是一面镜子,我们读经就是照镜子,经照我们的心行,照我们的思想行为,有没有过失?我跟佛相比,像不像?在迷的时候,经典是一面镜子,是我们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的标准。到修行功夫圆满的时候,这个经典它的作用是给我们做证明,证明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成佛、成菩萨。这是证明,初学人的标准,毕业的人这是证明。佛佛道同,古佛、今佛,此方佛、他方佛,没有两样说法,所以我们称佛为如来。如来,《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意思虽然很多,里头有一个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为什么?他相同,没有一样不同,都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见到真相的人又不同,为什么?各人猜测、各人在幻想,想的不一样;真正见到了,就想通了。为什么?没有妄想,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断掉了。你要是问他,他为什么断掉?真相摆在面前,还有什么妄想?还有什么分别执着?没有了。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等觉菩萨还差一分,还不圆满。
 
  所以我们读经,一定要晓得怎么学。注解里讲得好,「法门胜解,皆已净治」。治怎么说法?对治、治理,它治病,我们一身的毛病。要用法门,法门是药、法药,来治我们的病。病根,自己一定要晓得,病根是什么?病根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为自己,你病根没有除。从这个病根,就长出三毒,三毒是毒瘤。毒瘤从哪里来的?从这个病根生出来的。这个东西要命,要什么命?要你的法身慧命。要你法身慧命,当然也要你的身命。人生活在世间,为什么会得病?病根在哪里?总得要晓得,病根就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如果你把这个东西放下、除掉了,你就不会生病,病根没有了。佛菩萨不生病,他没有生病的缘,也没有生病的因。病是果,因跟缘都没有,他怎么会有生病的果?我们要懂!有时候经上也看到,释迦牟尼佛生病,维摩居士生病,这怎么说法?那是示现,那是在演戏,那是在教学。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表演生病,不是真的。佛法妙,就妙在此地!他表演给凡夫看,让凡夫在这里面觉悟。觉悟,不是每个人看到都会觉悟,有一类根熟的众生。最明显的代表,真的,还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作太子的时候,我们在传记上看到,他出游,到外面去游玩,看到什么?看到生老病死,他觉悟了。生老病死,是菩萨在那里示现,根熟众生一看就觉悟了。
 
  世间人,年轻、成年了,都希望成家、结婚生子,以为这是人生乐事。我年轻的时候,对这个事情害怕、恐惧,什么原因?我生在战乱的时代,中国跟日本的八年抗战,抗战爆发,我十一岁,八年打完,我十九岁。这八年当中,我们天天在逃难,我们是两条腿在走路,我走了十个省,走了几万里路,看到逃难的这些人,家亲眷属流离失所,那种悲惨的局面,我亲眼看到的。所以,我害怕、我恐惧,这不是乐,这是苦。有家累、沉重的家累,在大灾难来的时候,你怎么办?我看得太多了。所以我这个思想里头,没有成家立业的念头,对我来讲,它很恐怖、很可怕。一个人,大灾难的时候容易躲避,没有牵挂,哪里都可以去,没有负担。这都是环境这种示现,我们在里面亲身经历所体验的,所感触的,在佛法里面讲,觉悟!我知道自己应该走哪一条道路,所以接触到佛法,我感到无量的欣慰,无量的欢喜,茫茫苦海当中,找到了一条生路,看到一线光明。这是得三宝加持,遇到真善知识,善知识真实教诲,对治自己烦恼习气,让自己恢复了清净心。自己有一点成就,我们要报佛恩、报众生恩、报父母恩、报老师恩。用什么方法报答?唯一的方法,把自己修学的成就与一切众生分享。现在时间到了。
 
 
 
  12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再看第四句:
 
  【观察一切菩萨境界而安住故。】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就是「初地证遍行如,故云观察一切境界。生如来家,故云安住。」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如」。遍行如,这个话怎么讲法?遍行如,就是『一切菩萨境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行。现在的术语叫活动,佛法里面的术语叫行,行就是活动,活动就是行。活动那个范围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生活活动,归纳起来总不外乎「身、语、意」,总不外乎这三大类,所以佛法归纳来说,叫三业行为。三业的行为,要能跟如相应,「如」是什么?「如」表自性,性德。这个名词,初学的同学比较难懂。换句话说,「如」就是自然。现在有很多人讲,回归自然、随顺自然,跟佛法这个「如」很接近,自然的性德。行为跟自然的性德相应,这叫行如。遍行如,那是讲到究竟圆满,换句话说,无有一法、无有一行与性德不相应的,这个人是菩萨。什么菩萨?给诸位说,法身菩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初地」。这是行,前面胜解是三贤,解透彻、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宇宙人生真相相应;这个如就是宇宙人生真相,这个大家好懂,讲自性、讲性德都不好懂,我们讲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这样解释大家好懂。与这事实真相相应,没有一丝毫的违背,这个菩萨在佛法里面讲,是地上菩萨,初地。
 
  初地证遍行如,遍是等法界虚空,等是平等,跟法界虚空平等。什么平等?心平等,起心动念跟法界虚空平等。念平等、行平等、心平等,跟诸位说,身也平等。很不可思议的境界!跟你说心、说念、说行,大概你不会反对,你能接受,要说身,要说行为,那就很难,特别是讲身,身怎么能跟虚空法界平等?真的是平等,一点都不假。《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如是说,文殊、普贤如是说,诸佛菩萨如是说。你体会不到这个,我同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我们的心行跟事实真相相违背。事实真相里面「无我」,我们执着有个我,事实真相里面「无私」,我们执着有个私;事实真相里头没有名闻利养,事实真相里头没有贪瞋痴慢,这我们都有!我们有这个,就是与事实真相相违背,用佛学的名词来讲,与性德相违背。
 
  菩萨随顺性德,菩萨这个名词,要是用中文翻译过来,是觉悟的有情众生,玄奘大师把它翻作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他没有成佛,如果成佛了,那个情就转变成智慧。所以情跟智是一桩事情,觉悟的就叫智,不觉的就叫情。所以转迷为悟就是转情为智,把你的迷情转变为真智;那个转就是一念之间,就是一念觉迷,一念觉了,你的情识就变成智慧,一念迷了,你的智慧就变成情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用功就在你会转,《楞严》讲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要会转!我们为什么转不过来?我们对事实真相了解得太少,认知不够,所以起心动念都落在迷执,执着,没有法子觉,没有法子悟。我们现在学佛,学佛就是学觉悟,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是智慧的意思。学觉悟,从哪里学?向觉悟的人学习,这段经文头一句话,「亲近善知识」。会学的人,细心在旁边观察觉悟的人,你看他起心动念,你看他的言语造作,他的行是遍行如,我们凡夫的行是遍行迷、遍行邪、遍行染,这就变成魔。人的心行要是完全与迷邪染相应,这个人就是魔。把迷邪染转变成觉正净,这个人就成佛、成菩萨。这个如,也可以说就是觉正净,纯觉、纯正、纯净,确确实实没有夹杂毫分迷邪染。这个时候,这才真正叫修行。
 
  清凉说,「故云观察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就是宇宙人生真相,他能够观察到,就是见到事实真相。为什么他能见得到,我们见不到?我们的心是迷邪染,所以见不到,他的心是觉正净,所以他见到了。他见到宇宙人生真相,真相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上讲的就是真相。我们所见的境界,与《大方广佛华严经》上不一样,是我们见不到真相。见不到真相,不能怪别人,怪自己迷邪染。迷邪染太严重了,所以身心烦恼多,烦恼不断,昼夜二十四小时不断。身心痛苦,环境浊恶,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太上说得好,「唯人自召」,佛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现前的环境、你现前的生活、你的处境,是从你心想生的。你的心想不善,就变成这个样子,如果你的心想纯善,你的生活环境自然就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在哪里?就在眼前,此地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佛菩萨在此地,他住华藏。这个经前面已经说得很多,众生住五浊恶世,佛住华藏世界、住极乐世界。所以才说,「心净则国土净」,我们不讲佛土,国土。我常讲:心清净,我们身就清净;身清净就不生病,不容易老化,身心清净。身心清净,我们生活的环境、居住的环境就清净。
 
  你修行到有一定的功夫,境界确实转变了,你会真正感觉到整个世间、整个宇宙是有机体,现在常讲有机,有机体是什么意思?有生命的,活活泼泼,整个宇宙都是有生命的。树木花草有生命,佛在这个经上讲的,每一粒微尘都有生命。微尘都有生命,砂石泥土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这个世界美好,这个世界奇妙,不可思议!树木花草、所有这些鸟兽,都通人情,都可以做好朋友。于是我们才真正能体会到,从前有一些修苦行的老修行人,他们修行很多都是没有伴侣的,一个人,在深山里搭个茅篷,在那里静修。我们现在才知道,他不是没有伴,他的伴太多了,山川树木、飞禽走兽、树木花草,都是他修行的伴侣,乃至于蓝天白云,在他心目当中,都是诸佛菩萨,都是天龙善神。所以他住在那个地方,整个空间充满了灵性,这叫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真正修行,身心清净的人,有福!这是真正生如来家,所以叫『安住』。深山旷野之中,一个人独居,安住,安住如来家。我们如果不常常读这些大乘经典,不但事实真相我们是茫然无知,对于那些修行人的境界,我们无法体会。一般人在深山旷野里头不敢过夜,他害怕,他恐惧,他怕狮子虎狼,他怕妖魔鬼怪。他怕,有道理,为什么?因为他的心是迷邪染,迷邪染感招得来的就是妖魔鬼怪,就是毒蛇猛兽,这是他感应的。修道人不如是,修道人所感应的是圣灵,安住在圣灵境界之中。再看底下一句:
 
  【修治一切诸波罗蜜悉圆满故。】
 
  『修治』,清凉大师说,「修治等者」,等是六波罗蜜,我们本经讲十波罗蜜,用这个等字表示,「见道之后,修道位故。余虽未满,一切皆修,若约圆融,亦得称满」,满是后面这八个字,称它为满。见道而后才能修道,你要是没有见道,你修什么道?你怎么修法?哪个是见道位?在五位菩萨里面,五位就是信位、住位、行位、回向位、地位。这五位,每一位它都有十个位次,这是菩萨五十个阶级。每一位十个阶级里头的第一个阶级,是见道位。十信位,初信是见道位;十住,初住是见道位;十行,初行是见道位;十回向,初回向是见道位;十地,初地是见道位。见道位很多,但是见的道有浅深广狭不同,见道而后才能修道,你见到信位你才能修十信位,你见到住位你才能修十住位。
 
  这个地方是讲最后的,你看看前面这一句,前面第四句,清凉大师讲那是初地,证遍行如,见道位。到二地,这就是修行,见道而后修行。所以说,余虽未满,他在修道,他并没有圆满。诸位要晓得,《华严经》上讲这十个位次,每一个位次里头,它有主修的、它有助修的。第一个位次,我们以十地来讲,初地菩萨主修的是布施波罗蜜,其余九个科目,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一直到智波罗蜜,都是它的助修,但是以布施为主。到二地菩萨以持戒为主,三地菩萨以忍辱为主,一修一切修,并不是单单只修这一个,他是十度齐修,偏重在一度。十地如是,十信亦如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无一不如是。所以,余虽未满,一切皆修,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由此可知,菩萨这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十信好比是小学,十住好比是中学,十行好比是高中,十回向好比是大学,十地好比是研究所。它的课程的名目都是一样的,都是十门课程,布施、持戒、忍辱,到后面由般若波罗蜜开出来:方便、愿、力、智,都是这十门课程;课程名称相同,内容不相同。就好比我们学校一样,有些学校,小学,科目里头就有英语,初中也有英语,高中也有英语,大学也有英语;英语这个课程名称相同,里面内容不一样,内容有浅深广狭不相同。菩萨这个学院里的课程也不例外,亦复如是。
 
  到华严,尤其是华严登地了,这个时候的心量,是真真实实与虚空法界等,平等!与不思议境界等,那个不思议境界,前面我们读过。法界,确确实实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的重叠,地上菩萨能够遍入。所以初地讲遍行如,他证得,这真正生如来家,这个再提升,那真的修行了,真修,入修道位。清凉说,「余虽未满,一切皆修」。实在讲,他们修行的功夫境界,我们无法想象,怎么想你也想不出来,你也不能了解它的真相。不要说是地上菩萨,说老实话,十信位的菩萨,我们都不能了解。十信位的菩萨,在我们来说,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我们讲的是圆教,《华严经》上的。初信位,从断证来说,他跟须陀洹相等,也就是说,他的见惑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见惑用现在的话说,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他没有了,他的见解、看法都正确。我们要问:他为什么正确,我们为什么不正确?很简单,他放弃自己的看法,放弃自己的见解,随顺佛陀教诲。我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
 
  我们今天呢?我们今天就是不能放弃自己成见,总觉得自己看法想法没错误,殊不知全错了。这是见解、看法没有错误,圆教初住菩萨。这个说法还是很含糊、很笼统,能不能具体说?佛在经典上讲得很具体、讲得很详细。错误的看法,头一个是「身见」,以为这个身是自己。你们想想看,哪一个人不是把这个身看作我、我自己?头一个错误看法、错误见解。你才晓得,初信位菩萨绝对不会把这个身看作是自己。《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我见」,初信位的菩萨就突破了。佛把错误的见解,很多,归纳为五大类,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是「边见」,我们凡夫都有,凡夫生活在边见的世界。边见是什么?现在科学家所讲的相对。我们是不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相对的世界是错误的见解。世间本来没有相对,相对是从错误见解里面发生的。我,「我」的对面是「人」,对立了。大的对面是小,长的对面是短,多的对面是少。你们想想看,我们是不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谁知道相对的世界是错误的?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佛知道!佛教导我们,我们知过要能改。科学家发明相对论,相对论是边见。相对论讲得很好,一切众生都是生活在相对的空间,这是六道凡夫。放下相对,你才能够出离六道轮回。你不能放下相对,你就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不能不开智慧!
 
  第三种叫「见取见」,第四种叫「戒取见」,这两种可以合起来讲,我们一般人讲成见。某人成见很深,成见就是坚固的执着,执着他的见解、执着他的看法,一丝毫不肯让人。错了,宇宙之间没有这些见解的。见取见,是在果报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在因缘上的成见。换句话说,这两种是因跟果,这里面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佛在经上为我们解释,也举了两个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细心去体会。古时候印度宗教很多,修行的人很多,有些修行的人都有相当的定功,他们在定中看到,牛死了以后生天,这是他在定中现量境界,他看到了。于是他就想到,人死了会堕三途,牛死了怎么会生天?牛吃草、耕田,他就学牛,持牛戒,他也吃草,他也帮助人耕田,认为这样修行将来果报就会生天;这是错误见解,「因」上错误。生天不是吃草耕田这个因,他误以为这是生天的真因,这种见解叫戒取见,因上产生错误的见解,他不晓得。这只牛过去生中曾经修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堕落在畜生道里头,畜生道罪受满,他的善根起现行,过去生中善根起现行,是这个因缘生天,不是作牛生天。但是这个定功的人、修定的人,他在定中亲自看到,他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看不到这只牛的前世。产生错误的见解,凡是属于这一类的见解,就叫做戒取见。
 
  见取见是从果上产生误会,譬如有些人误以为生天那就是究竟,古印度有不少修行人,真用功,修到无色界天,误会以为无色界天就是究竟涅槃。诸位要知道,涅槃这个术语不是佛教的,是古时候婆罗门教里面的术语,涅槃。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永远离生灭法,这叫涅槃。他们误以为四空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就是涅槃,还有人把四禅天误认为是涅槃境界,修到那个程度,寿命是很长,不是永恒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是八万大劫,在我们凡夫来看,这个时间太长了,真的不可思议;可是在他们那个境界里面,八万大劫还有到头的时候,八万大劫到头,麻烦来了,依旧要往下堕落。这是一个误会,把生天当作永生。六道里头没有永生的,诸位要晓得,四圣法界里面有相似的永生,不是真实的,相似的,一真法界才是永生。所以境界要不断提升,永无止境的提升,决定不能中止。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修行将来成佛,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那就可以终止,可以不要再修行,你就完全错了。
 
  成佛之后,要不要修行?还是要修。修什么?还是修十波罗蜜,还是要修普贤菩萨十愿。诸位要晓得,十波罗蜜跟十愿,把佛法里面无量无边法门全部都包括在里头,一条都不漏。我们平常讲的,常常劝同学的,三福、六和、三学,都包括在普贤十愿、文殊十波罗蜜,他要修。成佛之后还修,干什么?修给别人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自己圆满了,这就叫无尽的慈悲。只要还有众生,在迷还没有觉悟,诸佛菩萨那个修行叫表演的修行,永远没有中断。菩萨修行是自他两利,如来示现修行纯为利他,他自利圆满,所以没有中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我们这一段是讲方便,永远没有中断。
 
  再告诉诸位说,永远没有休息。在我们想,他累不累?我们有妄想,他没有妄想。我们会累,为什么会累?有我!执着这个身是我,我的工作做太多,当然就累。佛与法身菩萨乃至于阿罗汉,他们见思烦恼断尽,无我。无我,诸位想想,谁累?你才明了,在那个境界当中,没有疲倦,没有劳累。所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头,每一愿最后一句「无有疲厌」,疲是疲倦,厌是厌倦。重复太多,感觉得讨厌,没有!他为什么没有?他无我。他跟众生,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跟众生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关系?没有,为什么?无人相,无我相、无人相。真的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你细心去体会这两句话的意思。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对我们来讲,只可以说这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除此之外,没有言语文字能形容,没有言语文字能说得恰到好处,说不到!所以在这个境界里头,佛在经教里通常都是用烘云托月的办法,让我们在这里头去体会、去领悟,真的是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四0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三八卷

 弟子念《大方广佛华严经》发现念了无量无边的佛...佛可千百亿化身,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塔是否可以放在转轮盘,让佛塔顺时钟转动,这样是否..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总目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3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4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5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6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7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8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9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0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1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2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