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繁体版]
文库首页智慧悦读基础读物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古 印 度白话经典英文佛典随机阅读佛学问答佛化家庭手 机 站
佛教故事禅话故事佛教书屋戒律学习法师弘法居士佛教净业修福净宗在线阿含专题天台在线禅宗在线唯识法相人物访谈
分类标签素食生活佛化家庭感应事迹在线抄经在线念佛佛教文化大 正 藏 藏经阅读藏经检索佛教辞典网络电视电 子 书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七、总结
 
[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点击:2197]   [手机版]
背景色
七、总结

  至此,已经介绍了身念处的十四种修行方法,即:(一)安般念;(二)四威仪;(三)正知(四)不净观;(五)四界分别观;(六~十四)观墓园九相。每一种方法配合法念处的修习,观五蕴及其因缘的无常、苦、无我,都可以成为解脱的法门。

  大家也要了解:身念处并不是只有观身或色法而已;身念处注重观照色法,但只有观照色法并不足以令你证悟涅槃,必须也观照名法为无常、苦、无我。每一个念处都要观照名色法,只是注重点不同而已!  

  【批注】

  (1) 安般念:“Anapanasati”=“Ana + apana”(in-breathing & out-breathing,),汉译经典所译名称有「安那般那念」、「安那波那念」、「安般守意」、「念安般」、「安般念」、「息出息入」、「持入息出息念」、「入出息」、「出入息」、「持息念」、「数息」等,是将心专注于呼吸的修行法。

  (2) 组成身体的三十二部分见本书「身念处:四、不净观」。

  (3) 色法归纳为两大类:四大与四大所造色。四大(mahabhuta)又称种色、元素色或界(dhatu),因为它们「持有自性」,是色法不可分离的主要元素,在它们组合之下造成小至微细粒子(色聚),大至山岳一切物质。所造色(upAdaya rupa)是缘自或依靠四大元素而有,一共有二十四种。四大可譬喻为大地,所造色是靠大地生长的树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231 。

  (4) 净色(pasadarupa)是五种个别存在于五根的色法,应分辨净色与支持它们的器官。世俗所称的眼在阿毘达摩论里是各种不同色法的组合。眼净色是其中之一,它是位于视网膜里的净色,对光与颜色敏感,作为眼识的依处色与门。耳净色在耳洞里,对声音敏感,及作为耳识的依处色与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234 。

  (5) 呼吸是属于心生色法,是入出息心生声九法聚,或入出息心生声色轻快性十二法聚。参阅《智慧之光》,页103 。

  (6) 安般念配合身、受、心、法四个念处有十六步骤的完整修法;开始时正念于呼吸,接着正念在各种感受、心境上,然后正念在无常、苦、无我的法印上,最后正念在舍离上;此是由止至观的完整修学历程。南北传阿含藏中有五部经典提到十六步骤:即《相应部10 .安般念相应》(1.ekadhammo,10.kimbila)、《安般念经》(M.118)、《教诫罗罗大经》(M.62)、《杂.第803 经》,(《大正藏》册2,页206 上)、《杂.第810 经》,《大正藏》册2 , 页208 上。参阅佛使尊者着,郑振煌译《观呼吸》(台北:慧炬,民89)、《清净道论》,页268~292 、释自倓,〈观息法初探——以北传阿含和南传四部尼柯耶为主〉(毕业报告,香光尼众佛学院,民86 年)。

  (7) 指十六步骤的前四个,有两种说法:(一)长息、短息、全息、微息(寂静息);(二)出入息、长短息、全息、微息(寂静息)。参见前注。

  (8) 森林、树下或空闲处:显示培育正念的适当处所。对于初学者而言,处于宁静的环境中,心较容易收摄。《中》「禅以声为刺」(《大正藏》册1 , 页560 下)对禅修者来说,声音好比尖刺一样,一针针刺入心中,令人无法专心致意,如针刺入气球,随即消气一般。

  (9) 正念而出息,正念而入息:“So sato va assasati, sato passasati.”对“assasati” 与“passasati” 的解释有两种(说法相反)一说:“assasati” to breathe out, to exhale ;出息、呼气。“passasati” to breathe in, to inhale.;入息、吸气。二说:“assasati” 入息、吸气;”passasati” 出息、呼气。汉译《杂》、《中》、《增壹》、《修行地道经》、《清净道论》采第一说先出再入(出入息);《解脱道论》、《达磨多罗禅经》、《大毘婆沙论》、《俱舍论》采第二说先入再出(入出息)。本书采第一说先出再入。心平常习惯在五欲爱乐的情境中,呼吸对对它来说太枯燥了,容易散乱掉举,必须不断将心引导回来,觉知呼吸的出入,培养专注呼吸的新习惯。PED, p.90b 、447b 。《云井》p.149b, p.612a。

  (10) 禅相(nimitta):即修习禅定时心专注的对象,可以是影像或概念。安般念的禅相从呼吸而来,唯有深度专注的心,才能产生禅相。禅相有三种:即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取相(uggaha-nimitta)、似相(patibhaga-nimitta)。参阅《正念之道》,页9 、13 。

  (11) 禅那(jhana):即心完全专一的状态。使心与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乱地安住于单一对象中;此时的心是宁静、透明、已培育、无邪恶、柔顺、堪能、坚定、沉着不动的,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禅那通常包括四色界禅及四无色界禅。参阅《正念之道》,页16 。

  (12) 观呼吸的自相、共相是属于观禅的修习,此时是修止禅,只是注意呼吸的本身,即呼吸的整体概念,不是分析组合成份及特性。

  (13)《小空经》用地点来说明修行的过程,例如经中举譬喻说:一个修行者在阿兰若修行,除了阿兰若以外,其他都不存在,都是空,阿兰若没有马、牛,除了阿兰若以外其余都是空。同样的道理,修行者以地遍为所缘,除了地遍之外,其余都是空;以空遍为所缘时,除了空遍以外,其余都是空;以识遍为所缘时,只有识遍的存在,其余都是空;到达灭受想定,能观与所观融合在一起,无有障碍。《大正藏》册1 , 页736 下。

  (14) 业处(kammatthana)字义为工作的处所,即修行者修行以培育特殊成就的工作处所;即指修行的法门,有时也用来指修行时所专注的对象。参阅《如实知见》,页8 。

  (15) 参阅《清净道论》,页273~274 、Pt.I,p.177 。

  (16) 参阅《清净道论》,页286 。

  (17)《清净道论》,页281 。

  (18)《杂.第568 经》:「入息、出息名为身行…出入息是身法,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入息名为身行」(《大正藏》册2 , 页150 上)。因此,「身行」除了与口、意并称三业,而泛指与身体有关的行为造作外,经典中也特称「出入息」为「身行」。

  (19) 呼吸是心生色聚,由于风界的推动作用,使身体产生膨胀收缩的动感。若呼吸越细长,心越平静,身体也会平静。

  (20) 参阅《清净道论》,页278~287 。

  (21) 寻( vitakka)是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标的心所。伺(vicara)是保持心继续专注于目标。寻伺的作用强,心可长时间安住于目标,达到禅那。参阅《阿毘达摩概要精解》,页38 。

  (22) 近行定(upacara-samadhi):指接近禅那或安止的定。近行定阶段禅支(禅那的构成因素)未完全发达,有分心仍会生起,修行者可能会落入有分。参阅《如实知见》,页16 。

  (23) 安止定(appana-samadhi):意指心与相应名法深深投入于所缘并安止于其中。包括一切属于色界、无色界与出世间的禅那定。参阅《正念之道》,页434 。

  (24) 心所依处(hadaya-vatthu):是提供意界和意识界依止或支持的色法,位于心脏里心室的血,受四大所支助及由命根色所维持。参阅《正念之道》,页424 。

  (25) 有分心(bhavaggacitta):即生命相续流,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至死亡间的生命流不中断。当认知所缘的心路过程不生起时,每一剎那都是有分心在生灭相续。参阅《正念之道》,页428 。

  (26) 禅支:初禅有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禅支,个别分开来说称为禅支,整体合起来则称为禅那。二禅有喜、乐、一境性三禅支,三禅有乐、一境性二禅支,四禅具舍及一境性。刚开始修习禅那时,应练习长时间进入禅那,而不应花太多时间辨识禅支。参阅《如实知见》,页22 。

  (27) 每一禅定都要练习五种自在:1.转向自在,自在转向出定、转向辨识诸禅支。2.入定自在:能够在任何想入定的时刻入定。3.住定自在:能随自己的意愿住定多久。4.出定自在:能在预定的时间出定。5.省察自在:能辨识诸禅支。参阅《清净道论》,页153、《如实知见》页22。

  (28) 四禅是定法的根本,佛是依四禅而成正觉,也是从四禅出而后入涅槃。比丘们依四禅得漏尽、解脱,是经中常见的。也就是先修止至四禅,再观名色法而契入三法印,得漏尽解脱。参阅印顺,《空之探究》(台北市:正闻出版社,民81 年)页13 。

  (29) 特别提到四食中的段食,是因为众生要靠食物、呼吸、饮料才能生存,有段食才有色法。

  (30) 缘起主要观过去、现在、未来五蕴的因、缘、果关系。即观前世业力与今世果报五蕴的因果关系,今世业力与未来五蕴之因果关系。参阅《正念之道》,页111 。

  (31) 行法的生灭有两种:(一)因缘生灭(paccayato udayabbaya)又分为因缘生与因缘灭。由于因缘生起,所以五取蕴生起,是因缘生。由于因缘完全坏灭,所以五蕴完全坏灭。(二)剎那生灭(khanato udayabbaya),行法才生即灭。这两种生灭都必须观照。参阅《正念之道》,页109 。

  (32) 怖畏智(bhaya-n ana):意指观察过去诸行已灭,现在诸行正灭,未来诸行也将如是灭去,对一切行法的坏灭起大怖畏。关于观智意义参阅《清净道论》,页666~674 。

  (33) 过患随观智(Adinava-nana):即见世间一切处充满危险与过患,无有避难处。

  (34) 厌离智(nibbidA-nana):由于怖畏与过患心生厌离,不喜一切诸行。

  (35) 欲解脱智(mubcitukamyata-nana):不再执着世间,唯愿解脱出离。

  (36) 审察随观智(paTisavkha-nana):欲求解脱,为使解脱力干净利落,再度审察三相。

  (37) 在较高层次的观禅阶段(如坏灭随观智)时,修行者必须(一)不断观照名色法的三相(二)观照知(nata)与智(nana)二者。

  知是指名、色法及其生起因缘;智是观名、色法的智慧。修行者以智慧观名、色法,有时也要反观观名色、法的智,并观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参阅《智慧之光》,页511 。

  (38) 金刚定(vajiropama-samadhi):又作金刚三昧、金刚喻定。此定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可摧毁一切烦恼。为三乘学人之末后心,即于修行将完成阶段,所起断除最后烦恼之定。参阅《佛光》「金刚喻定」,页3560 。

  (39)《瑜伽师地论》卷33 ,《大正藏》册30 ,页465 下。

  (40)《瑜伽师地论》卷26 ,《大正藏》册30 ,页427 上。

  (41) S.47.8 ,《杂.第616 经》,《大正藏》册2 , 页172 中。

  (42) S.47.40 ,《杂.第623 经》,《大正藏》册2 , 页174 中。

  (43) 内身:身包括色身与名身。内身是指自己的身体。身体是由一群群的色聚与名聚所组成,不断的生灭变化,无有实体。众生为密集概念所蒙蔽,生起执取贪着,轮回生死。禅修者依法修习,破除密集,看清真相,舍离贪欲与忧恼,身心自在。参阅《正念之道》,页107 。

  (44) 外身:观照外在他人的身体。我们不只对自身有贪爱、执取与忧恼,对他人的身也有贪爱、执取与忧恼,必须也观照外在之身。以观智照见外在的身,他们是名色法的组合,才生即灭,所以是无常;他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故是苦;他们之中没有永远不变的自我存在,因此是无我的。外身只是名色相续,没有人、众生的存在,如此观照能去除贪爱、执取与忧恼。

  (45) 内外身:不断的重复观照内外身。在此阶段可依四步骤进行:(一)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色法(二)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法(三)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四)观照内名色法只是名色不断相续,没有人、我、众生的存在。若能不断的重复观照,智能成熟,可证得第一种观智名色差别智。参阅《正念之道》,页108 。

  (46)《清净道论》:「但观于内是不会有道的出起的,亦应观于外,所以他亦观他人的诸蕴及非执的(与身心无关的)诸行为无常、苦、无我」(页682)。只观自己的五蕴,最高可证「至出起」之前的审察随观智,无法证得更高的观智。若要完全开展观智,除观察自己的五蕴外,也要观察外在的五蕴。观内、观外、内外交替观察五蕴,以令观智开展成熟。

  (47) 有身(atthi kaya):是指经观内外、生灭后,观智强而有力,清楚的体验「身体」的本质。「身体」只是名色法的积聚,不断生灭变化。参阅《正念之道》,页115 。

  (48) 当名色生起时,我们被外表的整体概念所蒙蔽,故有密集的概念产生。若能以智慧分析至基本成份,会发现是因缘条件组合而成,不断生灭变化,无有实体可寻。色法有三种密集(前面三种),名法有四种密集。参阅《智慧之光》,页86 、130 。

  (49) 名色的最基本成份,称为究竟名色法。每一色聚至少有地、水、火、风、色、香、味、食素八种色法,称为八不离色;有些色聚会有根、性根、净色等,至多为十种(究竟色法)。名法根据心的定法(citta niyama)生起,在每一心识剎那中,它们出现一组的心与心所,此种组合称为相应法(sampayutta dhamma),也称为名聚(nama kalapa)。每一心识剎那中至少有八个名法(究竟名法),若能辨识每一心识剎那的名法,即破除了名组合密集,见到究竟名法。参阅《智慧之光》,页84 、131 。

  (50) 参阅《智慧之光》,页131 。

  (51) MSV, p.766 。

  (52) 圣道智:即初道智、二道智、三道智、四道智。初道智就是须陀洹道智,此智以涅槃为所缘,断三结(我见、戒禁取、疑)。二道智

  即斯陀含道智,此智薄贪欲与瞋恚。三道智即阿那含道智,断贪欲与瞋恚,灭尽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疑、贪、瞋)。四道智就是阿罗汉智,灭尽烦恼贼。参阅《清净道论》,页693~698 。

  (53) 圣果智:即初果智、二果智、三果智、四果智。初道智所证得果即是初果智,证此果者最多七番人天往返,必然灭尽诸苦。二道智,无间证得二果智,一往人天灭尽诸苦。三道智,无间证得三果智,于彼化生之处般涅槃,不复还来。四道智无间证得四果智,灭尽烦恼,证入不生不灭之涅槃。参阅《清净道论》,页693~698 。

  (54) 色法生起之源有四:业生、心生、时节(热能)与食(营养)。心生色聚是由心产生的色聚;从结生后的第一个有分心的生时开始,心生色聚就生起。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244 。

  (55) 带动色法:即主要色法;色法在当处生灭,并没有从一处移至另一处,只是相续不断的在新的地方生起主要色法--身表九法聚,其中以风界的力量最强。参阅《正念之道》,页119 。

  (56) Sandhaka Sutta(M.76)。

  (57) Dh.147 。参阅《法句经故事集》,页289 。

  (58)《大正藏》册2 , 页546 下。

  (59) 根据阿毘达摩色法生起之源有四种:业、心、时节与食。业生色:从结生的生时小剎那开始,在每一心识剎那里的生、住、灭三小剎那里,业都产生色法,直到死亡心之前的十七个心为止。心生色:从结生之后的第一个有分心的生时开始,心生色开始生起。名法在生时最强,只有在生时才能产生色法。时节生色:从结生心的住时开始,业生色聚里的火界即能产生时节生色。食生色:食物吞下后,在消化之火的帮助下,达到住时,色聚的食素能产生食生色。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244 。

  (60) 作意(manasikara):心所之一,作用是令心转向目标;通过它,目标得以呈现于心。

  (61) 五根门的所缘分别为四:极大、大、微细、极微细。「大」(maha)及「微细」(paritta)并不是指所缘的体积,而是指所缘给心的撞击力。对于呈现于意门的清晰与不清晰所缘的分别亦依据相同原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42 。

  (62) 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1 、27 。

  (63) 结生心(paTisandhicitta):在投生的剎那出现的心,它将新一生与前世连接起来,在一世里只出现在投生的那一剎那。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08 。

  (64) 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二十四缘,页301~319

  (65) 所缘缘:即此缘的缘法是所缘,它使缘生法取它为目标而生起。

  (66) 依止缘:此缘法是作为缘生法的支助或依处而导致后者生起。

  (67) 亲依止缘:即是使缘生法极度依靠它生起,以完成识知作用的缘。

  (68) 无间缘:前一个名法灭尽,下一个名法即刻生起,没有任何名法可以插入它们之间。

  (69) 不净观依《大念处经》所列,计有三十一种不净,然而在其他经论如《无碍解道》、《清净道论》里,加上「脑」(mattha-lugga)成三十二种不净,或称之为「三十二身分」。

  (70)《杂阿含》卷四十三(T2, 311a列:发、毛、爪、齿、尘垢、流、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脏、熟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脓、血、脑、汁、屎、溺等三十六物。

  (71) 即七种把持善巧:1.以语2.以意3.以色4.以形5.以方位6.以处所7.以界限。参阅《清净道论》,页245 。

  (72) 十种作意善巧:1.以次第2.以不过急3.以不太缓4.比除散乱5.以假名超越6.以次第撤去7.以安止8.增上心9.清凉10.觉支善巧。参阅《清净道论》,页249-251 。

  (73) 定相作意、策励相作意、舍相作意。参阅《清净道论》,页250 。

  (74) 即六法,即知当抑制心、策励心、喜悦心、放舍心、倾心于胜、乐于涅槃。参阅《清净道论》,页251 。

  (75) M.28 Maha-hatthipadopama Sutta ;相当于北传《中.第30 象迹喻经》,《大正藏》册1 , 页464 中。

  (76) M.62 Maha-Rahulovada Sutta 。

  (77) M.140 Dhatu-Vibhanga Sutta ;相当于北传《中.第162 分别六界经》,《大正藏》册1 , 页690 上。

  (78) M.119 Kaya Gatasati Sutta ;相当于北传《中.第81 念身经》, 《大正藏》册1 , 页554 下。

  (79) 四十四种色法: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参阅《阿毘达摩概要精解》,页229~254 。

  (80) 参阅《清净道论》,页181 。



分享到: 更多



上一篇:禅修开示 受念处 一、比丘如何了知受?
下一篇:禅修开示 身念处 六、墓园九相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一、《大念处经》普受重视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二、说法地点的殊胜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三、四念处是「唯一的道路」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四、修习四念处的七种利益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五、四念处的核心——念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六、为何佛陀只说四个念处?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七、四念处适合一切根性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八、四念处是一个过程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九、四念处共通的修习法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十、四念处的所缘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十一、结语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一、安般念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二、威仪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三、正知
 禅修开示 身念处 四、不净观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五、四界分别观
 禅修开示 身念处 六、墓园九相 禅修开示 受念处 一、比丘如何了知受?
 禅修开示 受念处 二、六种感受 禅修开示 受念处 三、受是缘起法

△TOP
佛海影音法师视频 音乐视频 视频推荐 视频分类佛教电视 · 佛教电影 · 佛教连续剧 · 佛教卡通 · 佛教人物 · 名山名寺 · 舍利专题 · 慧思文库
无量香光 | 佛教音乐 | 佛海影音 | 佛教日历 | 天眼佛教网址 | 般若文海 | 心灵佛教桌面 | 万世佛香·佛骨舍利 | 金刚萨埵如意宝珠 | 佛教音乐试听 | 佛教网络电视
友情链接
金刚经 新浪佛学 佛教辞典 听佛 大藏经 在线抄经 佛都信息港 白塔寺
心灵桌面 显密文库 无量香光 天眼网址 般若文海 菩提之夏 生死书 文殊增慧
网上礼佛 佛眼导航 佛教音乐 佛教图书 佛教辞典

客服QQ:1280183689

[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无量香光·佛教世界]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京ICP备16063509号-26 ] 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alanruochu_99@126.com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